2018年11月,美国《石油情报周刊》公布了2018年全球最大50家石油公司排名,国内三大石油公司悉数入围。其中,中国石油蝉联世界第三大石油公司,连续18年跻身世界十大石油公司行列。
看似“平常”的背后,折射出的恰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石油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从重组上市到融入全球的进程,在奔向世界一流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行列的路上,世界石油舞台上的中国声音越来越响。
从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石油工业政府职能逐步剥离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石油工业一直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石油企业虽名为公司,实际上是政府的行业管理机构,既不具备独立的公司地位,同时也不可能做到自主经营,失去了发展企业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既无法自负盈亏,又无法实现自主发展。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的历史性转折。我国石油工业开始由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由政府机构向独立企业转变,各项新的经营管理制度在企业建立。一系列的改革改变了计划经济时期粗放管理的状况,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
新的管理制度直接反映到生产经营上。为彻底打破统收统支的“大锅饭”体制,规范国家和企业的利益分配关系,1983年,石油工业开始分两步实施“利改税”。1985年,国家又开始对石油企业实行“拨改贷”。这两项政策的实行,终结了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统收统支体制,形成了利益机制,对调动石油企业坚持以生产为中心、持续增加产量的迫切性和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中国石油工业从上世纪80年代起开启了多轮油气价改,倒逼体制改革跟进。1981年,1亿吨原油产量包干政策实行后,国产原油价格首开我国工业部门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先河。紧接着,国产成品油价格于1983年开始实行双轨制;天然气价格于1987年开始实行双轨制。一举打破了改革开放前油气产品一直由政府计划配置,油气价格一直实行单一价格的政府定价机制。
1988年,根据党的十三大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企分开、转变职能、精简机构的建议,国家决定撤销石油工业部并以石油工业部为基础组建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此后,总公司持续调整队伍结构,探索建立“油公司”管理体制,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石油企业从国家统负盈亏、根据计划进行生产的政府职能部门完全变成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由此开始了我国石油工业发展的新阶段。
从重组上市到融入全球,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中国石油工业开始探索实施油公司体制,推动石油企业改革从承包经营、转换机制向体制和管理创新的深化,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企业制度。
1998年,通过政企分开和上下游一体化,将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及其下属企业分别重组为两个特大型石油石化企业集团,实现上下游、内外贸、产运销一体化经营,解决了多年未解决的产业链脱节弊端,使两大公司基本具备了国际石油公司的业务结构,为建立现代油公司体制奠定了基础。
为进一步转化经营机制,不断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加快发展步伐,石油石化企业集团公司拉开了石油战线上的重组与上市大幕。从1999年开始,三大石油公司相继开展内部大重组,将油气主营业务资产剥离,独立发起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并分别在境内外上市。这次重组改制成为中国石油工业难度最大的一次改革,也是运作时间最短的一次改革。
2000年4月6日、7日,经充分准备和紧张运作,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股票,分别在美国纽约和中国香港上市挂牌交易,融资额达33亿美元。10月19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在美国纽约、英国伦敦和中国香港同时上市。10个月后,中国海油也成功海外上市。中国三大石油公司会师国际资本市场。
中国石油上市之初,世界著名经济金融杂志《商业周刊》发表了《这位巨人能在华尔街腾飞吗》的文章,对中国石油上市的前景深表怀疑;一周年之后,同一作者又在同一刊物上发表了题为《石油巨人引起轰动》的文章,对中国石油上市的业绩深表赞许。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罗奇评书道:“中国石油堪称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典范!”